发布日期:2025-08-09 浏览次数:
中国日报8月8日电 (记者 李梦涵) 在新疆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馆推出《北辰对话》特别节目——跨越天山的科学守望。这是《北辰对话》首次走进大美新疆,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作为召集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青年主持人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担任主持,特邀当地援疆干部、科技人才、文化工作者及基层干部、村民、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护边员等共同探讨科技与文化交融的边疆发展之路,全方位展现科技支疆与文化润疆的融合发展。
探寻科技支疆:盐碱地变沃土,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盐碱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如何将这一土地负担转化为资源宝藏?科技的力量成为关键。喀什地区科技局副局长白雪峰介绍,通过统筹项目平台一体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喀什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在喀什设立联络站,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推广示范治理技术,为农业生产开辟了新路径。白雪峰说。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对此深有感触:现代生物技术让耐盐碱植物扎根新疆,变废为宝,这正是科技支疆的意义。他提到,新疆的科技创新不仅服务于本地,更汇聚全国优势资源,形成科技支疆的制度设计。以疆果果企业为例,技术总监闵江带领团队将新疆核桃与榴莲结合,开发出榴莲核桃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农民收入翻倍增长。我们通过深加工提升农产品价值,让农民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甚至卖品牌。闵江说。此外,科技还深入基层。疆果果联合喀什大学农学院建立示范基地,累计开展田间培训500余次,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焕活文化润疆:非遗焕发新生,民族艺术走向世界。喀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千年。喀什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红自豪地介绍,喀什拥有2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1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马红展示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成果:雕刻葫芦上刻着梅兰竹菊,艾德莱斯绸与回力鞋业联名推出潮鞋,十二木卡姆歌舞通过直播传向全国。主持人伊丽米努尔手持一幅我爱中华葫芦浮雕赞叹:、长城、东方明珠融为一体,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表达。在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非遗传承人布哈里切姆的庭院工作室里,艾德莱斯绸已从传统衣裙拓展到太阳伞、靠枕等文创产品。郭哲表示: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世界。喀什正以文化为纽带,连接历史与未来。
发展人才聚力:青春扎根边疆,热血浇灌梦想。新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白雪峰强调:人才引进与培育是关键。我们通过天池英才计划吸引领军人才,同时培养本土骨干。闵江正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2022年,他因一次探友之旅与喀什结缘,最终选择留下:这里资源丰富,但需要创新。我想把新疆产品推向世界。
在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一群年轻人正用行动诠释扎根边疆的意义。00后村支书童泽舟带领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手工艺合作社和直播电商,将扫帚、艾德莱斯绸变成文创爆品。返乡大学生米然班古丽放弃城市机会,成为村医:我要用所学守护家乡健康。西部计划志愿者郝莹萍坚定表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里就是我的诗和远方。塔吉克族护边员萨拉买提·胡巴继承父辈使命,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十年如一日守护边境安全。他们的故事让郭哲动容:这些年轻人有家国情怀、有创新魄力,是新疆未来的希望。
本期节目《北辰对话--跨越天山的科学守望》通过实地探访、人物故事与深度对话,呈现了科技与文化在新疆的深度融合。从盐碱地治理到非遗创新,从援疆干部到返乡青年,新疆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边疆传奇。
观众可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及中国科技馆官方平台观看本期节目完整内容。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未来,《北辰对话》将持续聚焦科学文化与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为公众呈现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时代故事。